12月6日,民航資深人士王志永在中國民航支線航空論壇上表示“一般認為是1000架飛機是航空業的規模點,航司擁有超過1000架飛機后,如果管理水平和技術水平不能相應提高。帶來的往往是規模不經濟。”
目前三大航空貨運集團機隊規模很快接近規模瓶頸,倘若模式再不創新,或將越大越不經濟。根據2019年半年度報告中三大航空公司的數據,三大航空公司的機隊規模接近1000。中華航空有676架飛機,東方航空有719架飛機,南航機隊規模達到849架。
“中國民航的發展速度如此之快。大家都可以估計,三到五年后,三大航空公司的飛機將超過1000架。在接近并超過1000架之后,生產將發生什么樣的變化?就值得探討。”王志永認為,過去幾年,由于經濟發展,國內民航業取得了長足發展。
航空公司一直在購買飛機,運力上去了,航司的規模迅速擴大,航線網絡也不斷擴張,但管理水平尚比較粗放。如果在規模效應達到臨界點時,尚無新的管理和技術加持,就會陷入規模陷阱。
“這個點上我覺得中國三大航有必要借鑒美國的方式,同時也有必要成立專業的CPA公司”。CPA也就是運力購買協議,指大型網絡型、全服務航空公司向小型航空公司或支線航空公司,購買運力的一種商業模式。
實際上,CPA模式在歐洲和美國已經具有非常成熟的運營經驗。根據王志永的說法,美國三大公司的機隊已超過1000架飛機,美國航空公司的飛機數量最多,達到1550架,達美和美聯航也超過1300架。
但是這三家航司的自有飛機都沒有超過1000架,有有1/3的飛機都是通過CPA租用其他公司的飛機。王志永指出,這是因為達到千架規模點之后生產組織方式發生了根本的變革,需要把部分服務外包出去,轉嫁成本,否則規模過大,帶來的效果反而是規模不經濟。
在CPA模式下,美國航空業發展迅速,尤其是支線航空市場。根據相關數據,2018年美國支線飛機數量為2,174架,占全球支線飛機數量的55%,是歐洲的2.5倍和亞洲的4.5倍。這樣,美國航空業就優化了其航空網絡的廣度和深度。